欢迎访问《吉首大学报》校报 - 吉首大学  
  
第727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科研立身,教学相承

———记我校医学院王小莉老师

作者:  学生记者 蒋岚欣 刘群查看:186


图为王小莉老师


  轻轻叩响医学院二楼王小莉老师办公室的门,只听见一声轻柔的声音———“来了啊。”应着声音走进去,王小莉老师前后穿梭的身影出现在眼前,她忙着为我们擦拭沙发,招呼我们坐下,一席紫色套裙,戴着一副眼镜,知性而亲切。
  通过交流,记者了解到,年轻的王小莉老师获得诸多荣誉:2015年湖南省普通高校课堂教学竞赛一等奖、2016年湖南省第二届微课大赛三等奖、2015年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多次荣获校内教学竞赛奖项与骨干教师称号,在科研方面曾指导1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2项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多项校级教改项目,也主持了多项湖南省教育厅、科技厅、卫生厅的科研项目,发表20 余篇医学病理方向学术论文,担任过《医学形态实验学教程(病理学)》教材的主编,也是多部病理学基础教材的编写人员之一。孜孜不倦,潜心向学接受采访之前,王小莉为了迎接学校教学预评估,特暂停了中南大学病理生理学博士阶段的学习回到岗位工作。作为病理学方面的专家,她担任该课程总负责人,负责各项迎评材料的撰写和调整,工作量也是非常大。
  当问及学院工作如此繁重,又如何坚持进修深造时,王小莉说:“因为自己是一名教师,如果自己的知识都没有吃透,那是没有办法教好学生的,只有自己在学术方面进步得多一点再多一点,才能够培养出优秀的医生。况且,这并不是负担,而是责任,为人总要背负点什么,尤其是为人师之时。”因此,她一头扎进博士课程中,2005年走上讲台至今已经十二年,再去完成教师到学生角色上的转换,困难重重,单说英语方面,王小莉就为它付出了常人所不能想象的努力。但是她说:“幸运的是,还是有收获的,能将自己在攻读博士阶段学到的科研方法和思想融入本科教学当中,去达到国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再加上医学方面的还未解决的难题有很多,还需要更多的学生投入研究,攻坚克难。”所以,王小莉的课堂总是在详细讲授课本知识之余,融入前沿的科研动向,将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案例拿出来,和学生一起探讨。这样一来,课堂授课不仅生动活泼,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也加深学生学习的深度,达到科研辅修教学的最终目的。心系学院,创新授课从王小莉到中南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心里最放心不下的就是学院的教学工作。病理学在医学中意义重大,如果说患者和临床诊断分属两端,那么病理学就是连接两者的桥梁。王小莉作为病理学的学科负责人,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王小莉自己的争取努力之下,获得了一个教育资金项目,能够制作微课,录制教学视频上传到互联网,利用新媒体完成教学任务,可以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作业完成质量以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让人欣喜的是这种远程教学效果甚佳。因为这个项目,这才稍稍减轻王小莉的心理压力。同时,王小莉在课堂上开展的“病理切片圆桌讨论”更是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拿出经典或者疑难的病理切片,让学生分组讨论病因并分组汇报展示,在考察学生知识掌握状况的同时也提升了学生自我表达的水平。为了给严谨枯躁的课堂注入活力,王小莉煞费苦心。在课堂中,常常穿插一些她在临床学习的特殊的病例,力求做到讲的每个知识点学生都明白。她说:“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的是人命,不能儿戏。”
  “未敢差一事,恐误人一生”,就是王小莉的真实写照。师者匠人,坚守不渝像学生眼中那样,王小莉面对学术问题是严谨的,对待学生的生活亦是细致入微的。从吉首到长沙,三百八十八公里,王小莉不知道往返多少次,尤其是在指导创新课题期间,收到学生的问题后,及时做出解答,指导下一步研究的开展,实在解决不了的,回到学校的第一时间,也会及时和学生交流。虽然在指导课题期间,王小莉要求特别严格,但当王小莉指导的一个学生姜永佳凭借创新课题参加了全国性的医学实验大赛,并获得优胜奖之后,王小莉告诉这个学生,自己对这个结果已经很满意,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姜永佳也表示,自己通过这次比赛开阔了眼界,丰富了知识,自己能在本科期间参赛已足够幸运。
  类似朋友般的师生交流还很多,王小莉说,为人师者,春风化雨的交谈比高高在上的说教更重要。师者与匠人的融合,是王小莉对学生的责任。择一事,钟一生,是王小莉对教师这份职业的坚守。
{

吉首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5862次访问,全刊已有454440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