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首大学报》校报 - 吉首大学  
  
第745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毕海波:从吉首大学走出去的国际维和机构外交官

作者:学生记者 石慧琳查看:455


图为毕海波接受学生记者采访 见闻摄


图为毕海波等校友与校友会领导老师合影 石慧琳摄


  细雨霏霏,桃红柳绿,初春的吉大校园分外清新。我校92级英语系学生、现在国际维和机构任职的毕海波阔别学校21年后,与恩师和同窗再度相聚,重返校园。
  “一别廿载方得归,风物如昨仍关情。”毕海波与老师同学们兴致盎然,找寻大学四年的青葱岁月。他拾级走过老校区当年的外语楼,穿过新校区综合楼外语系教室走廊,一路重温当年求学的动人故事。往事如织,历历在目,他不禁感慨,“20年后终于返校,往日记忆又被唤醒,倍感亲切,回来真好!”。
  他此次借回国休假机会回母校,步履匆匆。休假结束后,他即重返南苏丹,坚守国际组织岗位,继续为推进这个饱受战乱国家的和平进程做出特殊贡献。
  “外交官,就是文装解放军”
  2011年7月9日,东非大陆国南苏丹从苏丹独立,成为世界上第202个国家,也是国家社会最年轻的成员。成立前,南苏丹经历了50多年战乱,一穷二白,百废待兴。2013年12月,该国重燃战火,平民伤亡惨重,大量难民潮水般涌入邻国,造成地区局势动荡,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2015年8月,经伊加特(IGAD 东非国家政府间发展组织)成员国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社会积极斡旋,南主要冲突方签署了《解决南苏丹冲突协议》。根据该协议,2015年11月,伊加特峰会成立联合监督与评估委员会(JOINT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COMMISSION,简称JMEC),任命博茨瓦纳前总统莫哈埃担任该委员会主席,监督、评估南冲突双方执行协议情况。2015年12月,毕海波经中国政府推荐,莫哈埃主席批准,被该委员会任命为副秘书长,成为中国在该国际机构首位高级职员。
  虽然干的是非常神圣的事,但毕竟是去“名声在外”的战乱艰苦地区。面对许多亲朋好友,还有同事的担忧甚至劝说,他笑着回答:“外交有句行话,还是周恩来总理说的,外交官,就是文装解放军。干这一行,就是要维护和捍卫国家利益。再艰苦,只要国家利益在,就得有外交官去。在南苏丹,不止我一个人,还有很多外交官,不仅有外国的,还有中国的。”
  尽管早有充足的心理准备,但经过14个小时飞行,一下飞机,就被迎面扑来的热浪来了个 “下马威”,而且回驻地沿路所见也让他震惊。3月初,国内还春寒料峭,这里气温却近40度,全年如此,没有秋冬,只分雨季和旱季。首都朱巴就象我国60年代农村,没有供电供水,整座城只有两条柏油路,一条通是政府部门的,一条是通机场的,其他全是坑坑洼洼的黄土路。沿路随处可见拖家带口、流离失所的妇女和老人,衣衫褴褛的小孩光着脚乱跑,三三两两的人闲坐树荫下。有人走着走着,靠着墙就瘫坐下了。一问,才知是饿的。
  这个国家98%财政收入靠石油收入,99%出口也靠石油。近年油价大跌,就别说战争,这个国家如此依赖石油,日子当然不好过。
  最贫穷的国家往往是最脆弱的。还不到一年的和平,2016年7月8日,南苏丹首都朱巴再次响起激烈的枪炮声,安全形势急剧恶化。中国驻联合国维和部队两位战士在冲突中不幸遇难。南苏丹局势一时成为中国和世界关注的焦点。外国人员纷纷紧急撤离,中国调派一辆专机接我在南人员回国。毕海波在近20年的外交生涯中第一次遭遇惊险一幕。
  “冲突前朱巴形势就有些吃紧。政府与反政府方摩擦不断,已有人伤亡。我们机构因为刚成立,安保工作几乎是零。大家意识到制订一份紧急撤离计划是当务之急。7月8日下午,我召集机构安全顾问和行政后勤人员开会,研拟安保方案。由于需做的事情太多,讨论一直持续到五点。我突然下意识觉得我们该撤了,最好早点回住处,于是散会,打算改天继续讨论。我们刚到住处,四处枪声大作,硝烟弥漫,火光冲天。天上飞机轰鸣,地面装甲车横行。我们机构经济顾问、快70岁的哈佛大学教授这方面意识薄,行动慢,晚一刻钟,没与我们按时离开办公室,结果出不来了,吓得整个人都崩溃了,在电话那头像小孩一样又哭又闹,拒绝接听我们的电话。
  “从那一刻起,我和机构人员就困在住处,一困就是七天。外面的人进不来,我们出不去,直到我从窗外看到朱巴机场第一架飞机降落。一周后,我与同事撤离至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组织新建临时办公室。”毕海波说。安全一直是在南苏丹工作人员的首要关切。每天看新闻,满眼都是这里打仗,那里死人的消息,持枪抢劫枪杀事件不断。去年圣诞假期期间,机构大部分职员回国休假,只有他和美国安全顾问两人值守。“美国人对我说,机构就剩我们俩了,从今天开始,你每天给我打两个电话,上午9时,晚上7点,知道你还在。听到他说这些,顿时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心里很温暖。”
  他回忆这段惊心动魄的往事时,我丝毫看不出从未经历战火的他当时承受的紧张,或者恐惧,笑谈间,这一切已化作他人生宝贵的财富。
  在南苏丹工作,担心的不只是战争,还有无孔不入的疾病。这里卫生条件差,水稍不注意滴进眼睛,很有可能就感染。“最可怕的是“打摆子”,就是疟疾。被带疟原虫的蚊子叮咬了,3至5天就可能病发,时冷时热,烧起来人会失去意识,冷起来直打哆嗦,大热天要抱棉被,极其难受,不及时就治,就会丧命。“这就象达摩克利斯方剑,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掉下来。”
  要战胜远不止这些,还有清苦与孤独。他安排好工作与生活,坚持运动,把艰苦当历练,以苦为乐。今年1月,他成功登顶海拔5989米的“非洲之巅“乞力马扎罗。
  国际名片印下“吉大精神”
  毕海波大学四年有过很多“第一“的精彩故事。他或许不是从吉大走向国际的第一人,但他是走进外交部,从事职业外交的第一人,这个纪录至今仍未打破。
  从吉大到外交学院再到外交部,他把这一路的成功归于四个字———天道酬勤。翻看他外交履历,丰富、全面颇具挑战:98年外交学院毕业后,考入外交部,进入刚刚成立的军备控制与裁军司,再到中国驻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代表团工作,回国后进入欧洲司主管中国与欧盟关系,然后到新闻司从事领导人出来访新闻工作、公共外交和外国驻华记者管理,目前担任南苏丹问题联合监督与评估委员会副秘书长。
  对于这一份沉甸甸的履历,他说:“任何一项工作要求都是非常高的,需要十分严谨,同时也是非常锻炼人。但不管在哪工作,是挑战,也是机遇。不管道路怎样艰难,我踏踏实实,一步一步向前走。对于自己所走的道路,我问心无愧,对得起自己。回过头来看看,正是吉大培养了我这种作风和精神。”
  他始终相信勤能补拙,努力才能使人出众,不负人生。他说:“吉首大学四年磨砺了我踏实吃苦精神,走出校园,无论身处何地,我都清楚我从这里走出来的,只有通过自己加倍努力,才能获得自己的一片天地。吉大对我的培养就是让我成为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人,教会我踏实做事,谦虚做人。”
  不管是在经济发达的欧洲还是极度落后的非洲,他都能摆正心态,适应提升。在南苏丹,他把当地人看做自己的兄弟,为他们的担忧而担忧,为他们的喜悦而喜悦。就算条件再艰苦,他还是会说:“这些条件我都能承受,都能克服。我是吃过苦的,这种精神我一直都保留着。很多人,包括外交部领导和同事都想不通我会选择去那么艰苦的地方,我倒心安,觉得没关系,因为我在外交部工作,他们已经给我很高的平台了,我就应该把每一份工作,每一次机会都当成挑战,尽心尽力。一朝出使,不辱使命。”
  毕海波自信自己是吉大人。他笑着说:“如果有机会,我会邀请我的许多国际友人来学校看一看,走一走。我想他们一定会惊讶,这就是你的母校?这就是培养你四年的地方?我肯定会立即回答,是!就是这里!”
  “莫忘初心,砥砺前行!”
  “整整一年,重回原点,却仿佛在狂野大地做了一次奇幻漂流,铭记并珍惜其间每一天。而今稍作休整又要出发,任它远足、登攀抑或漂游。路在脚下,砥砺前行! ”看到他在非洲工作一年后的微信,言语寥寥,但胸怀宽广,壮怀激烈。他不仅是一个温文尔雅,形象气质俱佳的外交官,还是才艺双全的“文青”一枚。
  利用假期,毕海波重回母校,回到这个他初心起航的地方。他说:“在吉大四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我努力过,也精彩过。说不出哪些最难忘,因为这里每一天,每件事,我都深深印在脑海里。于我大学四年青春而言,在这里,我没有遗憾。”
  离开吉大,开启新的更重要的人生旅程。他说,“这次回到吉大,源于一段情,一颗心。在外多年打拼这么多年,我会不时问自己,当年初心还在不在?!”
  他清楚地记得教过他的老师和求学的同窗。他如数家珍般回忆起鲁主任、彭主任、张书记、何晓东书记,彭京教授、侯名吉、伍孝成…….,仿佛时光穿梭,他回到老师们的课堂,成为一名认真听课的学生。
  他记得进校第一天在老校区校门立下的决心:一定要走出去!这是他的初心,也是他大学四年功读的动力。他总是宿舍最早起床,最后回来的人。
  他记得,每次周末下午在吉大老校区图书馆门口那个羽毛球水泥场与物理系老乡打羽毛球,打到天黑后,背着球包,然后步行回新校区。他当时特别喜欢去吉大体育场前面有个卖醋萝卜的地方,坐在板凳上吃醋萝卜,心里美得不行。他说,“当时生活就是这么简单,但美好得让我终生难忘。”
  经过吉大人创业式的努力耕耘和不懈努力,母校巨变让毕海波非常激动。他说,20多年来,吉大坚定办学方针,不忘初心,专业更加全面,水平不断提升,“家底“不断厚实,为湘西培养了近半数的各行各业骨干。他的湘西同学毕业后大多留在这里,现在已成为各行业骨干。吉大为湘西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越来越多的吉大人走向全国。他说,有一次,他在家附近健身房里竟然遇到吉大体育系一名学生,他也在北京打拼。他觉得跟当年比,吉大现在培养的学生全面,优秀了。他说,“对于母校这么多年取得的成就,我感到特别高兴和自豪。”
  毕海波为母校自豪,母校也为他感到骄傲。他当年曾是叱诧校园的“男神级”人物。同期的校友谈起他来,仍是记忆犹新,曾是历年一等、二等奖学金得主,优秀学生干部、以全校第一的票数荣获吉大首届“冠代奖学金”,校特优毕业生,“学英语的学生,把舞蹈跳得比专业的还专业,足球场上还是一位猛将!”。他曾和艺术系学生共同排练参加全省毕业生文艺汇演,《抢地螺》获得第一名,录制中央电视台综艺节目;曾在运动场上打破过110米跨栏校记录……走出吉大后,他在新的人生路上通过勤奋努力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好成绩。
  “今朝辞此地,四海遂为家。一生只许国,单骑走天下。”毕海波带着初心,又踏上了南苏丹征程。祝愿他在外交舞台上展现中国风采,再立新功,也期待他下次回国,重返校园,初心依然,如他所说,“我劝天公多怜爱,他日归来你还迎!”

吉首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803次访问,全刊已有458886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