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吉首大学报》校报 - 吉首大学  
  
第745期 本期版   合订本   报刊导读   小程序   更多期次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下一期日期查询 |  文字版 |  订阅 |  返回首页
   

1931-1933:沈从文在青岛的黄金时代

作者:文/胡文奇查看:61


本文作者在沈从文故居前留影


  两年前,有一个青岛女孩跨越一千六百多公里,来到湘西吉首大学求学,只因为沈从文先生的那句“我明白你会来,所以我等。”女孩自知等的人不是她,却仍是满含深情地来了,带着对一代文学巨匠的感怀与敬意。
  两年后,这个女孩带着湘西山水的气息回到家乡,重新走寻了沈从文先生在青岛的生活路迹,这才明白,原来青岛和湘西一样,都是沈从文生命中的精神高地。
  因这地域机缘,女孩和沈从文先生身上皆有了湘西与青岛的印记,何其幸运!这个女孩就是我。
  2018年寒假,我走寻了沈从文在青岛的故居,以及他经常去的崂山。一砖一瓦,一石一木,或许已不复当年,但仍能循着他对青岛的回忆,感受着他的所感。
  沈从文的故居位于青岛福山路3号,在顶楼即能望海观潮。他在回忆旧居时谈到:“房屋刚粉刷过,楼前花园里花木尚未载好,只在甬道旁有三四丛珍珠梅,剪成蘑菇形树顶,开放出一缕缕细碎的花朵,增加了院中清韵风光。”
  我站在“沈从文故居”牌匾旁,抚摸着斑驳的铁门,一遍又一遍地想像沈从文走出大门的神情。这里承载了多少他的爱与希望。
  访完故居,我又专门去了一趟崂山。这是沈从文在青岛时最爱去的风景区,也是《边城》里“翠翠”的原型所在地。
  在《水云》中,沈从文说:“故事上的人物,一面从一年前在青岛崂山北九水旁所见的一个乡村女子,取得生活的必然,一面就用身边黑脸长眉新妇作范本,取得性格上的素朴良善式样。”
  青岛崂山北九水旁的乡村女子,是1933年沈从文和张兆和一起在崂山溪边洗手时,忽地听到半山上有个女孩子的哭声,沈从文抬头,看到那女孩子手上正执了个小小的白纸幡,知道必是家中死了人,照老规矩去附近向“土地”告庙。他触景生情,就告诉张兆和,我要以此写个很好的小说给你看看。不多久,沈从文来到北平成家、做事,即写成了《边城》。
  从1931年秋天,沈从文应杨振声之邀来国立青岛大学(今山东大学前身)国文系任教,到1933年夏离青岛去北平,在青岛生活的这两年时间里,可以说是他人生的一段黄金时代。
  “我一生读书消化力最强、工作最勤奋、想象力最丰富、创造力最旺盛,也即是在青岛海边这两年。”青岛的海把沈从文从一堆琐碎人事得失、爱憎取予束缚中解放开来,开阔了他的胸襟,放大了他的人格。
  在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里,沈从文除了教课以外,创作了几十篇中短篇小说和一些散文,构思成文之快,令人叹服,常常数日之内,便有新作问世。他的朋友吴伯箫先生回忆说,那时沈先生桌上经常搁着两三个故事,几乎在同时进行。
  这一时期,沈从文不仅创作了《八骏图》、《三三》、《泥涂》、《三个女性》、《若墨医生》、《黔小景》、《月下小景》、《静》等小说佳作,而且也写出了如《记胡也频》、《从文自传》这些散文名著。
  沈从文在以后回忆这段创作生活时写道:“可能是气候的关系。在青岛时觉得身体特别好,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写作情绪特别旺盛。我的一些重要作品就是在青岛写成或在青岛构思的”。
  除了创作激情的迸发外,沈从文在青岛期间还结交了一大批情意相投的学者教授朋友,如杨振声、闻一多、赵太侔、陈翔鹤、宋春肪、臧克家等。碧海蓝天,三五好友,这些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都帮助着他在创作上达到了新高度。
  水云深处一切皆美,沈从文在青岛的两年,不仅是他文学作品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他爱情的收获时节,“乡下人”终于喝上了那杯甜酒。
  诗情与感情,这被无数文人看做“缪斯”的两者,沈从文在青岛全部得到了,“我对青岛的感情非常深,青岛是我一生最喜欢的地方”,这座岛城当真是他的福地。
  今年清明,我去了沈从文先生在凤凰古城边的墓地。走过一程迂回的山路,逼仄的台地便显露在眼前,一块石头简单自然地立在那里,略微凿磨的平面上是沈先生的笔迹: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这块石头面对着有些污浊了的沱江和破旧的吊脚楼,背后是一片环绕着凌乱草木的山坡。如此素朴的墓地,甚至让我怀疑走错了地方。然而思索一番,才觉自己浅薄,沈先生又何需一块石,何需一座山,何需一条河来为自己的不朽做纪念呢?
  我站在这块天然的石碑面前,献上了一束白菊,又俯身捡拾起一片落叶,夹在自己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再抬头端详石碑,已是满眼含泪,我仿佛看到沈先生微含笑意的脸从斑斓的石纹中显现出来,对我说———青岛的孩子,远道而来,坐下歇歇脚吧。

吉首大学 版权所有 订阅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6813次访问,全刊已有4591397次访问